台灣速度模型成果平台(TVM)

本計畫著重在彙整並視覺化呈現過去及未來學界所發表之一至三維的震波速度或衰減模型。從收集台灣地區已發表的三維速度或衰減模型開始,陸續制定標準的典藏格式並開發內插的工具程式,同時著手設計網路服務功能,逐步完成具有模型倉儲、查詢、製圖與下載等功能的網路成果平台的開發工作。目標在實現建置台灣研究社群使用的速度模型網路服務系統,作為研究活動構造、進行波形模擬及其他研究工作的參考。

台灣地區的三維模型

台灣地區的三維模型包括P波和S波的速度及衰減模型。截至2022年為止,目前共收藏1995年以來的8個模型,其中有一組Qp,Qs模型(Wang et al., 2010)、一組由噪訊干涉取得的Vs模型(Huang et al., 2015)、一組台灣東北地區的區域Vp模型(Su et al., 2019),以及5組台灣地區Vp或Vp,Vs模型(Rau & Wu, 1995; Kim et al., 2005; Wu et al., 2009; Kuo-Chen et al., 2012; Huang et al., 2014)。輸出圖檔時可選擇疊加由Wu et al., 2008發表的地震目錄和初動解,也可選擇氣象局的地震目錄(Central Weather Bureau, 2012)和AutoBATS震源機制解(Jian et al., 2018)。

檔案格式:
檔案格式以文件檔(.txt)為主,另有GeoCSV檔格式,方便使用者辨識欄位資料

視覺化展示

先選擇模型和最大深度,然後在地圖上移動A、B兩個端點以取得剖面範圍,剖面範圍必須落在紅框標定的模型參考區域內,最後選擇疊加的地震目錄和震源機制解組合,按下送出即可取得輸出圖檔和對應的圖資壓縮檔。

先選擇模型和深度,然後在地圖上移動A、B兩個端點以取得水平剖面的範圍,剖面範圍必須落在紅框標定的模型參考區域內,按下送出即可取得輸出圖檔和對應的圖資壓縮檔。圖檔展示可選擇水平或垂直排列。

首先必須決定要輸出的物理量(type: Vp、Vs或其他)和繪圖的座標範圍,一維深度剖面最多可同時輸入四個點位(A-D),移動地圖上的A-D的4個點位即可決定點位座標,每個點位可選擇不同的模型,填幾個點位即輸出幾點的一維模型。